应对支原体肺炎,做好预防是关键
时间:2023-11-02|作者:|来源:|浏览:次
一、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非典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引发气管及支气管炎、喉炎、肺炎等。
二、临床表现
儿童肺炎支原体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如鼻塞、流涕、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咳嗽和胸痛等。发热和咳嗽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轻症和重症之分。多数情况下,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感冒症状。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三、控制传染源
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较强,潜伏期较长(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因此当家人或周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应尽量减少儿童与其接触。
四、切断传播途径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要做好室内通风,个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等。
五、保护易感人群
儿童是易感人群之一,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 感染的疫苗,感染之后不会永久免疫,还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家长要从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适当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入手,提高儿童免疫力。
简单来说,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戴口罩、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充足睡眠、均衡营养,注意居家清洁与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时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特别提醒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人员密集,是支原体肺炎的重点防控场所,如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不要带病上学入托,在患病期间及疾病恢复期容易引起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混合感染,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防止再感染或交叉感染。
转自:余姚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