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和弟弟妹妹”六人赴沪战疫,尽显浓浓的兄弟姊妹情
三天前,重症监护室(ICU)护士楼欣晨的钉钉工作状态栏显示:“我要回家了!”流露出万般思念,释怀了所有的艰辛,像孩子般洒脱,蠢蠢欲动的心期盼着家人的怀抱。
4月22日下午,应上级部门要求,我院6位医护人员杨芳、楼欣晨、吕梦蝶、魏旺燕、余立栋、卢梓恒跟随余姚总队出发,紧急赴沪参与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6名队员中除了队长杨芳稍年长些,其余队员都还只是20出头的姑娘、小伙儿。他们吃住在乌镇,每次来回路上车程就要4个小时。每天早上4、5点钟起床,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防护准备工作,6点左右出发,傍晚才能回来,只能出发前、回来后吃两餐饭,为了防止感染,执行任务时不吃、不喝、不撒,穿着尿不湿,跑遍了上海各个区,但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截止5月15日,6名队员共计采样量达到31000余人次。日夜相处,让原本不同科室并不熟悉的6名队员渐渐熟络起来,“有难同当,相互依靠”的日子更是让他们对彼此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队长“芳姐”
杨芳是我院耳鼻咽喉科的护士,作为队长,她必然是“想得最早、最前,忙到最晚、最后”的那一个。每次核酸采样任务往往要等到凌晨才能在联络群里发布,杨芳就一丝不苟地守候着手机屏幕,直至分配好采样任务才能安然睡去,而没睡几个小时就要起身继续战斗。从准备物资到叮嘱注意事项,事无巨细,像姐姐一样关心每一位队员的身心健康,而现在带领队员们告捷而归,悬着的心终于如释重负。
“风一样的女子”楼欣晨:“英雄并不好当”
在医院里,用“咋咋呼呼”来形容楼欣晨的出场方式一点儿也不为过,她总能做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重症监护室(ICU)急救工作状态造就了这样一名“风一样的女子”。
出发支援前,重症监护室(ICU)护士长王晓群(2020年援鄂护士)很是放心不下欣晨,千叮咛万嘱咐,不断给欣晨传授自己的抗疫经验。可尽管如此,做起来比听着还是难得多!“原本以为英雄很好做,但真的到这里,还是太难了……”一边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一边是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一天傍晚,吃着统一配发的盒饭,欣晨突然有些哽咽。“那顿饭的味道跟家里人的手艺有些相似,突然就有点想家了。”吃过饭,欣晨就给妈妈拨去一通视频电话,心里的暖流一直蔓延到鼻尖,好在妈妈的关心和鼓励让她重新振作精神。那顿晚餐的配菜是土豆丝、豆腐乳、红烧肉……可惜的是没有留下照片来纪念这顿承载姑娘思乡之情的晚餐。
“栋哥”和“子恒”弟弟,温柔藏在细节里
这次余姚总队派出的30名核酸采样人员中,只有4名男队员,我院的余立栋和卢梓恒是其中的2名。
身为男队员,脏活儿、重活儿冲在前头,这是他们担当作为的一面。而出门在外,无论多难的时候,不管大事小事,有求必应、有呼必回就是他们体贴、细心的一面了。“有事儿叫‘栋哥’和‘梓恒’弟,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应,就算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儿,他们也不厌其烦。”队员们这样评价这“兄弟俩儿”。
一起并肩作战,需要团队协作,更需要这样的坚实依靠来时刻提醒队员们:“别怕,有我们在,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的安全感,更难能可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很感激我的职业,它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职业的崇高,被需要的幸福。”在今年我市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上,我院急诊护士长朱佳巍这样说到。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奔赴“疫”线的医务人员,支撑着他们英勇作战,顽强抵抗,直至迎来最终的全面胜利!
98年出生的吕梦蝶是我院急诊抢救室的一名护士。梦蝶,美好动听的名字很符合她娇小可人的模样,温柔细腻的声线也和她极度耐心负责的行事风格保持一致。雨天,潮湿阴冷,忍受着生理期不适的梦蝶愣是一声不吭地在3小时内连续采样近800人次,她小小的身躯一直爆发着大大的能量!在日志里,梦蝶面对高压工作淡然处之,面对大家的点滴温暖却心怀无限感恩。
同心守“沪”,静待花开——吕梦蝶
隔离已然过半,回首援沪化身“大白”的这25天,即使乌镇与上海有着来回300多公里的路程、3个多小时的车程,却依旧阻挡不了我们守“沪”的决心。战“疫”青年,以心为灯,以梦为马,当勇立潮头。
此次出征的6位小伙伴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因为这次任务我们有幸相聚于此,渐渐地彼此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体聚成集体。每次出任务我们几乎都被分在同一个小区,两两搭挡有序开展采样工作,手消、采样、折管子,手消、采样、折管子……几天下来这一套流程早已形成我们的“肌肉记忆”。无论烈日当头,汗水浸透防护服,还是急风骤雨,防护服外隔离衣与雨衣层层束缚,我们都迎难而上。由于分布在不同的点位,早完成采样任务的小组会主动要求去支援其他小组,从而助团队所有人顺利完成任务。正是这支互助友爱的6人团队,在出任务的19天时间里共同完成核酸采样近31000人次。
我们的身影遍布上海静安区、普陀区、浦东新区等辖区,穿梭于各个街道,体验过上海式新型“移动采样三轮车”。采样过程中遇到过“可爱”的人们,有从“阿姨”改口叫“姐姐”的小朋友,有向我们行90度鞠躬的花甲老人,也有不断夸赞我们余姚医生的居委志愿者,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使我们虽然身感疲惫,内心却感满载收获与感动。
革命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冰雪终会消融,疫情总会散去。我们期待着,“春暖花开之日”终将会到来,届时再道一句:好久不见!
00年出生的魏旺燕是我院产科六病区的一名护士,算得上是此次出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在她的日志里,记录最多的是队伍中“哥哥姐姐”们的体贴关怀,仿佛映射出“疫”线时刻,年轻的她学着前辈的模样同大部队一起冲锋陷阵的样子,稚嫩的肩膀挑起了重担,真是好样的!
坚守“疫”线的我们,亲如一家——魏旺燕
从第一次出任务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淡定从容;从第一次穿防护服需要耗时15分钟左右,到现在能控制在5分钟之内,这一路,我成长了许多。每天5点左右起床,6点前出发,经历来回4个小时的车程,傍晚返回住处。这些天,我们几乎走遍了上海所有的辖区,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上海防疫工作者、志愿者,每次到达采样点他们都会热烈地欢迎我们,面面俱到地为我们准备好所需物资,积极引导居民配合采样工作,每次听到他们说“谢谢大白,大白辛苦了!”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也赋予了此行的意义。
历经25天,实际出任务19天,共计采样人数近31000人。我们也在这段时间共同度过了“5.1”劳动节,五四青年节,“5.12”国际护士节,对我们来说变成了更加特殊的日子。上海疫情牵动人心,各国各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在这些最美逆行者中很荣幸有我们的身影。
冰雪中能消融,
阳光终会普照,
春天终将来临,
万木必将葱茏,
上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