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我们在抗疫一线挥洒青春汗水
24小时不间断值守,每日两次的体温测量,不定时核酸采集,精心照顾、安抚隔离人员……“五一”期间,仍有近二十名余姚市妇幼保健院(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的医务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在各个隔离点挥洒着劳动者的汗水,度过特殊的假期!
最小的隔离人员,才7天大
4月25日,总院单燕和四明山分院卢质斌进驻兰江街道某隔离点准备开展工作。当天深夜,两辆大巴车载着50名隔离人员达到,单燕和卢质斌分工明确,清点人数、登记、核对人员信息,一切按部就班……可就在这时,一对刚下车的夫妻引起了单燕的注意,丈夫一手搀扶着妻子,一手搂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上前询问才得知妻子是一名刚刚生产不过一星期的产妇,而婴儿则是一名7天大的新生女婴。这户特殊的家庭自然需要更多的关爱,除了日常监管外,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特别需求成为了单燕和卢质斌心中最大的牵挂。
“医生,我的宝宝出院那会儿黄疸就有些偏高,有13(黄疸指数)的样子,给她吃了药,可脸色还是蜡黄蜡黄的……”26号上午,单燕和卢质斌在挨个查房、采集核酸样本时,产妇发出了求助。
见此状况,单燕一边不断地安抚夫妻俩的情绪,嘱咐他们适量地给宝宝喂食母乳,另一边,赶忙在内部联络群中发布消息,希望能立即借到一部黄疸检测仪。“新生儿出院时黄疸偏高,定时为她监测黄疸指数很重要!”
“16”,“17”,“17”……接下来,在检测仪的定时监测下,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仍旧居高不下,这可把夫妻俩急坏了。情急之下,27号上午,单燕拨打内部“一号通”隔离人员会诊热线,请相关专家会诊。最终,专家决定派120救护车将这名新生儿转运至隔离人员定点就诊医院——市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与此同时,单燕和卢质斌手把手指导新生儿的父亲正确穿脱防护用具、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打算与新生儿一同前往医院。
随着“生命通道”的开启,看着救护车载着父女俩渐渐远去,单燕和卢质斌终于松了一口气。
隔离点的工作繁琐、辛苦,为了提高效率,医务人员尽显“十八般武艺”,接下来,我们去瞧瞧另一组“完美搭档”!
“新兵”妙招多
尽管有着丰富的参与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的经验,但是同为第一次进驻隔离点的总院麻醉师叶朝香和护士周丹颖还是稍显紧张,又因为此次进驻的是山区隔离点,地理环境决定了每个隔离房间之间有上下坡要爬,带着各种护理器材设备显着异常吃力。2名医务人员,2名志愿者,一名当地工作人员,需要照护69名隔离人员,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办法总比困难多!
物资转运、分发太费劲?那就想办法借来小推车,省时又省力。
隔离人员信息登记太费时?那就趁着夜晚休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制作录入简单、查阅方便的各种表格。
采集核酸容易遗漏?那就趁空隙时间,先把每位隔离人员的信息二维码跟每一只试管一一对应。采核酸时,只要拿着试管与隔离人员核对姓名进行采样,既能节约时间又不会出现遗漏采样的情况,一举两得!
“叶姐姐作为组长很认真负责,也很照顾我,从一开始面对未知有点焦虑到现在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心情越来越放松离不开大家的相互鼓励和支持,相信接下去我们会更出色!”护士周丹颖这样说到。
自从去年年底以来,余姚市妇幼保健院(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先后派出百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隔离点的医疗服务工作。他们之中有放弃万家灯火团圆时刻,在隔离点过年的邱丽雁、毛建成、王香芸、应丹、陈丹波、张金、杨添、杨波……有多次出征的周淼、陈铭铭……他们之中有70后,80后,90后,00后,有孩子的父亲、母亲、妈妈的女儿,在这里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愿望——竭尽全力让大家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