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昭儿科医生陈彬彬:一腔赤诚热血温暖“川”娃心田,倾“囊”相助彰显青年医者风范
在“天府之国”西南部,大凉山腹心地带,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县城——昭觉县,它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虽然这里自然风光壮丽,物产丰富,却也面临着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尤其是儿科医疗领域,亟待支援。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来自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市二院)的援昭儿科医生——陈彬彬,他用自己的专业与一腔热血,书写着一段段温暖如阳、动人心弦的故事。
克服困难 迅速融入
初心如磐,毅然前行
“说实话,报名前我是有顾虑的……”
2023年12月,陈彬彬听闻市局正组建第二批“组团式“帮扶队员前往昭觉援医的消息,需要在我院抽派一名儿科医生。91年的陈彬彬血气方刚,第一时间想到跟组织报名,要把青春汗水和所学所感挥洒到最需要他的地方。但此时,陈彬彬的母亲刚做完手术,家中顶梁柱却不能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陪伴身边,陈彬彬犹豫了……
陈彬彬的妻子是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康复医学质控中心秘书,同为医务人员,妻子最能感同身受。“你去吧,家里,有我呢!”妻子温柔的话语是安慰、是支持,更是一剂强心针,坚定了陈彬彬报名的决心,背上行囊,开启了为期1年半的昭觉援医之行。
“当时,陈彬彬去昭觉,他的两个孩子:大女儿3岁半,小儿子2岁,夫妻二人工作繁忙,就狠下心商量着把小儿子送去托育园。这也是后来才了解到的,彬彬从来不跟组织抱怨、从不提要求。”我院组织人事部主任陈雅敏每每提起陈彬彬总是给予高度评价:“一句‘报名了,有困难我也要去克服’尽显陈彬彬的责任和担当!”
克服困难 迅速融入
“有困难,就克服!”
昭觉县城平均海拔2000多米,虽然算不上高原地带,但毕竟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平原有明显的不同,胸闷、头晕、睡眠不佳,这些“高反”困扰了陈彬彬好几个月,直到3个月后,才渐渐适应。除了高海拔,饮食文化差异也让陈彬彬的舌尖在各种麻、辣调味料间翻滚。
昭觉县世代居着彝族“什扎”、“阿都”、“所地”、“依诺”四种方言的群众,面对语言不通、病情复杂的患儿,陈彬彬在同事翻译的帮助下耐心与家长沟通,仔细询问病史,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昭觉支医,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提升机会,因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交通不便等原因,许多患儿来就医时病情就比较危重,这在我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是没有遇到过的。”陈彬彬说。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腹泻流行季,一连送来数个重度脱水患儿,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陈彬彬与当地同事寻求最佳治疗方案,随时关注患儿病情,一有空就来到病床旁关切患儿,宽慰家属,温暖的话语、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医术让患儿家属信任感倍增,对陈彬彬充满感激之情。“从远方来了位医术高、心地善良的好医生!”渐渐地,这样的赞美声流传开。
传帮带教 留下希望
传帮带教 留下希望
“这样的好医生,要‘留’下来!”
援医时间是有期的,但是留下来的技术可以永远流传下去。为此,陈彬彬在分享救治患儿治疗经验的同时,不断带领科室规范诊疗流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建设,推进临床路径入径率,制定科室应急预案,深度强化了当地医护对科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守护患儿安康。
截止今年11月,援昭一年的时间里,陈彬彬共参与诊疗患儿5000余人次,开展腰椎穿刺术等有创操作及示教40余例次,组织危重患儿抢救120余例次,开展培训讲课17次、学术讲座6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项,指导发表论文3篇,参与义诊6次,成功申办医院首次洲级继教培训班……
一组组数据刻画着陈彬彬在昭觉默默奉献的踏实脚印,彰显着他作为青年援医者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要把我的所学、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真正做到从输血到造血的变化,做到人走技术留。”这点,他确实做到了!
身为一名儿科医生,有幸投身到援照的工作中,于我而言,是职业生涯中璀璨的明珠,更是对灵魂的深度涤荡与升华。此次帮扶,不只是医术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温暖交融。
在昭觉县,我看到了彝族同胞们对孩子健康的殷切期盼。这里,山高路远,医疗资源匮乏,但人们的质朴与坚韧深深震撼着我。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充满热忱的伙伴,我们一起在崎岖山路上家访,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医疗关怀,我们共同面对物资短缺的困境,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带去健康快乐。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相互鼓励的瞬间,让情谊愈发醇厚。我还参与当地彝族传统节日,感受火把节的热烈,体会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的交流,让我们彼此理解更深。
如今,还有半年的帮扶工作,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以更高的医德标准要求自己,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